[打印] |
2018年5月,通過公推直選我成為了一名居民區總支書記。臨汾小區建立于1987年,由臨汾路375弄和陽曲路181弄兩個居民區組成,一共有46棟售后公房,小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比例達到了39.7%。
在日常工作中我了解到,小區有許多住在高層的老人非常迫切希望能加裝電梯。曾有一中風后行動不便的居民,只能借爬樓機上下樓到醫院做理療,每次下樓都要和我訴說他“加裝電梯”的心愿。上下樓梯,是居民出行的第一步,也是回家的最后一步,看似小事,卻與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密切相關。因此,在條件成熟的樓組加裝電梯,既是實實在在幫老人解決出行的問題,也是我這個“新書記”服務小區居民,提高居民幸福指數的頭等大事。
黨員牽頭
居民逐漸擰成“一股繩”
但是,加裝電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居民無法達成共識,是電梯加裝工作最大的阻力。臨汾小區自2015年11月起開始1號電梯加裝工程,一直到2018年7月才開始動工。但這長達三年的協商協調并沒有白費,這也讓我們得以全面地把握居民利益訴求和群眾工作方法。
2018年底臨汾路街道黨工委將既有多層加裝電梯工作列入了2019年乃至今后幾年的重點工作項目,小區加裝電梯有了堅強的后盾,也給了我強大的信心。在前期宣傳醞釀階段,我堅持重大問題讓黨員先知先行,通過黨員大會、組織生活會、黨員教育學習等形式在黨員中積極宣傳達成共識,并由黨員帶動群眾,把大家擰成“一股繩”。
375弄12號樓的老人占總人數41.9%,三樓以上懸空老人占38.7%,居民加裝電梯意愿非常強烈。該樓的黨員樓組長在掌握政策后,結合本樓組老實人多且行動不便的實際情況后,與幾位熱心黨員一起,聽取樓組居民的意見和訴求。同時聯系電梯廠商和施工方,確認加裝電梯的可行性。建立樓組業主微信群,將相關信息與每戶業主共享,最終使全體業主對加裝電梯達成共識,為后續電梯加裝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達人居民齊上陣
“加裝電梯”把好關
加裝電梯涉及到工程、財務等多個專業,情況較為復雜,居民疑惑也比較多。在工作中,我們注意發現和挖掘社區工作的熱心人和達人能人,為小區電梯加裝工作積極助力。
在12號樓加裝電梯過程中,黨員樓組長、熱心黨員等組成自管小組后,積極挖掘居民信任的、不同專業的業主,助力加裝電梯各環節工作。比如,在簽訂合同前期,由法律專業的業主把關,通過召開樓組會議,將合同條款逐條對業主代表進行解釋說明,分析條款的合理性等;關于資金方面,由在原單位當過財務的業主來協助成立并管理共管賬戶,對后續每一筆工程款進行把控,確保全體業主資金的安全及合規使用;關于工程方面,由在原單位做過工程的兩位師傅來把關。在開始打樁時,業主就發現施工隊現場作業不完全符合規范,可能會影響后續鋼結構的搭建,于是當場與施工隊長溝通,停止作業,并及時向居民區黨總支匯報,共同與施工單位領導進行溝通,將不安全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有工程經驗的業主經常在工地上監督,使加裝電梯的施工質量有了很好的保證。
組織保障
推進溝通解“難題”
電梯加裝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推進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為此,我們成立了加裝電梯臨時黨支部,由街道聯絡員擔任支部書記,我任副書記,還將業委會、物業、律師、民警、施工單位以及居民代表等納入臨時黨支部。臨時黨支部集聚了多方力量,通過定期召開會議,整合各方資源,及時溝通、協調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有力推進了加裝電梯工作。
小區有一個樓組其他居民都同意加裝電梯,只有一戶始終不同意。我和黨支部的其他同志實地查看了解到,這戶底樓居民家北面的窗都開在過道內,本來通風和采光就不是很好,他們反對的主要原因是擔心電梯加裝以后會進一步影響他們家的通風和采光。居民的顧慮不無道理。一邊是樓上老人下樓難的困擾,一邊是底樓居民利益可能受損的現實,怎么辦?臨時黨支部會議商量后,決定由我和另一位“老書記”一起上門做底樓居民的思想工作;黨支部其他同志則邀請專業人士,充分考慮該居民的實際情況,對設計方案幾易其稿,把采光和通風的影響減小到最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反復溝通協商、修改方案,終于得到這戶居民的理解和認同。
臨汾小區推進加裝電梯工作最新進展:在46個樓組中的35個符合加裝條件的樓組內進行征詢、15個樓組一次征詢達成加裝電梯的共識、9個樓組已申報立項審批、5個樓組正在完善方案……
如今,隨著街道和小區“組織力工程”的不斷深入,黨員帶頭、群團鏈接的社區氛圍漸漸形成,樓道中的黨員代表、婦聯代表、團員代表、少數民族代表、民主黨派代表積極參與到了電梯加裝工作中來。越來越多的普通居民愿意走出家門,主動為社區建設貢獻力量。正因為有了大家的堅持與努力,我相信,臨汾小區一定能夠以加裝電梯為起點,在居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不斷提升小區的整體生活品質,成為和諧宜居的美麗新家園。
(本文作者為臨汾路街道臨汾路375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 呂文潔)
本文標簽:加裝電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