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本報記者錢林浩
在3月11日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張茅表示,目前我國在用的電梯有628萬部,保有量、年銷量在世界上都是最多的,接下來要創新電梯安全的風險分擔機制,會同銀保監會、保險公司積極推廣電梯責任保險制度,運用市場機制分擔風險,進一步加強對電梯安全的監管。
電梯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增強保險業風險保障功能。因此,對于保險業來說,電梯保險不僅意味著一片尚有巨大潛力等待挖掘的細分市場,更是保險業為社會織密風險保障的又一重要領域。
“小”電梯有“大”潛力
一般而言,電梯的壽命在15年左右,按照我國城市化進程來推算,未來一段時間將有大量電梯進入“生命的晚期”,安全風險不容小覷。
電梯保險,主要包括電梯責任險與電梯全生命周期保險,前者是目前相對較為普及的險種。電梯責任險是指,被保險人所擁有或管理的電梯在運行期間造成乘客的人身傷亡或財產損毀的經濟賠償責任。據了解,一般作為場所責任險的附加內容予以拓展承保,費用依據電梯在梯齡、載重、品牌等方面的不同分別進行計算,保費通常在幾十元到千元不等。
電梯屬于特種設備,我國此前也曾出臺過相關文件,推動此類設備的安全風險管理。2014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提出,國家鼓勵投保特種設備安全責任保險。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強電梯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也提出,積極發展電梯責任保險,推動發展電梯責任保險,探索有效保障模式,及時做好理賠服務,化解矛盾糾紛。同時,創新保險機制,優化發展“保險+服務”新模式,發揮保險的事故賠償和風險預防作用,促進電梯使用管理和維保水平提升。
張茅介紹,目前,我國購買商業保險的電梯占比在25%左右,今年要達到30%以上。在今年兩會前夕,全國政協委員、360公司董事長兼CEO周鴻祎曾表示,中國電梯保險市場潛力約有1200億元,未來市場規模還會更大。
風險管理存難題
2016年8月,全國首個電梯綜合管理保險就在浙江寧波落地。近年來,隨著全社會保險意識的提高,人們逐漸發現越來越多的電梯都上了保險。但是,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的電梯保險推廣面臨著諸多難題。
首先,現階段整體而言,群眾的投保意識仍然偏低,保費成為橫亙在風險與保險之間的一道障礙。專家表示,電梯的規格之間存在差異性,如果保費價格過高,責任方投保意愿就會降低。
同時,電梯的安全風險和后期的管理、維護保養關系密切,電梯事故的發生往往與電梯維護保養不到位、超過使用年限、應急設備維修不及時等原因相關。《金融時報》記者此前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維保市場透明度低、低價惡意競爭等問題突出,高質量維保難以保障。隨著電梯總量,特別是老舊電梯數量的不斷增加,電梯安全管理的任務和難度相應加大。這無疑給保險公司開展電梯保險業務增加了更多的困難,從而使得電梯保險的實際發展不盡如人意。
物聯網大有可為
如何破解電梯保險在風險管理方面所面臨的難題?近年來蓬勃興起的物聯網可能是解開目前發展“死結”的一把“金鑰匙”。
要想管理風險,首先需要識別風險,考驗的正是保險公司對于風險信息的掌握程度。以電梯為例,借助物聯網,電梯運行中與安全相關的重要信息都可以得到較為全面的記錄,保險公司也就能根據這些數據來更加精準地描繪出電梯安全風險的“樣貌”,從而在保費厘定、風險管理等方面采取更有針對性的做法。
周鴻祎表示,可以使用物聯網傳感器將電梯日常運作的聲音、信息記錄下來,匯總成大數據供機器學習,從而使監測設備及時地發現與判斷哪些電梯的運作可能存在問題,提高風險防范水平。
在浙江寧波,人保財險就在電梯風險管理中應用了物聯網的技術手段。據《金融時報》記者了解,人保財險在每部電梯日常保養的關鍵環節,如機房、轎廂、轎頂、井道、底坑等多個部位安裝芯片,使維保人員必須按照國家相關標準完成維保工作,并將維保過程上傳至該公司研發的“電梯衛士”手機APP系統,從而為電梯安全風險管理“嚴把關”。
從目前來看,物聯網不僅能在識別風險方面為保險公司開展風險管理提供幫助,還能夠在緊急情況下主動采取措施應對事故發生。比如,在車險中,物聯網系統能夠在遇到緊急情況下主動采取剎車措施。電梯事故的發生往往較為突然,留給人們采取應急措施的時間也較為緊迫,如果保險公司能夠進一步發揮物聯網的技術潛力,或許就能讓百姓更加安心地乘用電梯。
本文標簽:電梯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