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近日,兩起房地產企業進軍金融業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一是萬科參與了徽商銀行H股的發行,一是越秀地產宣布要約收購香港創興銀行。聯想到早些時候中國泛?毓杉瘓F、魯能集團、綠地集團、復地集 團、華潤置地集團、僑鑫集團、星河集團、萊蒙集團等進入銀行業的新聞,如今房地產企業進軍金融業儼然成為了一種風氣。由此,業內人士甚至稱“房地產金融時代正加速到來”。
從經營的角度講,如果企業積累了大量現金,而所在行業進一步擴大生產的余地不大,那么其適時選擇轉移投資、開展多元化經營,不失為一種明智 的策略。近十年來,隨著房價的大幅上漲,中國的房地產企業一般都賺到了豐厚的利潤。憑著雄厚的實力,它們完全有能力進軍任何一個產業。因此,如果單獨看上 述任何一個案例,似乎并沒有什么值得人們特別關注的地方。但是,金融業畢竟具有明顯不同于其他行業的特殊性,而且金融業與房地產業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這種 情況下,房地產業如此密集地進軍金融業,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我們首先關注的就是這些房地產企業進軍金融業的動機問題。盡管當前宏觀經濟增速有所減緩,但現在斷言中國房地產市場即將出現過;蛩ネ丝峙 還為時過早。在中國,金融業特別是商業銀行業一直利潤豐厚,即使在當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大背景下,金融業的利潤水平仍遠遠高于一般行業。如果房地產企業 看中的僅僅是金融業的高回報率,那么倒是不必有太多的擔憂;如果房地產企業進入金融業的目的是為了借此獲得更寬松、更便宜的融資渠道,那么問題就不那么簡 單了。
一般來說,監管機構對金融企業向股東或關聯企業放貸有較嚴格的限制,一家房地產企業即使完全控制了一家金融機構,也不可能通過這家金融機構 無限制地獲取資金。然而,國人歷來不乏“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式的智慧,在當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樓市調控政策頻出的大背景下,眾多房地產企業對金融業集中 表現出的強烈投資興趣,不能不讓人懷疑其背后的真正用意。
事實上,包括萬科在內,房地產大佬們從來不掩飾他們對打造專用融資平臺的興趣。的確,房地產是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的行業,而在當前的中國,商 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仍是資金最便捷的來源,二者的聯合似乎可起到強強聯合的效益。但是,房地產也是最容易出現泡沫的行業,房地產和金融業的過度融合,無疑會 進一步放大房地產行業出現泡沫的概率,其結果不僅會使房價調控的目標成為泡影,而且會使整個金融業和宏觀經濟面臨更大的風險。
其實,無論是房地產業還是金融業,在國民經濟結構中都處于較為上層的地位,這些行業的繁榮,歸根結底還是需要農業、制造業等更基礎行業的支 撐。在當前中國及世界經濟發展形勢下,尤其是需要依靠高技術、創新性行業的不斷發展和繁榮。因此,值得警惕的是,處于經濟結構上層的行業如果過度依靠彼此 之間進行的脫離實體經濟的“游戲”,只會造就虛假的繁榮和泡沫,而不會使經濟整體變得更為強壯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