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原標題:加裝電梯 “玻璃屋”找“智多星”
荔灣彩虹街舊樓加裝的電梯。廣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 攝
大洋網訊 荔灣區(qū)周門街118號旁,有一間經常被街坊光顧的玻璃屋——“彩虹街志愿者服務驛站”,這是廣州首個將電梯助建服務做到街道的驛站。2017年3月,彩虹街把退休老黨員、熱心參與社區(qū)事務的居民組織起來,成立加裝電梯志愿者服務隊,開辟服務陣地“玻璃屋”,為指導和幫助轄內有需要加裝電梯的居民群眾,做政策宣傳和解釋,協(xié)調矛盾糾紛。
3月8日一早,記者走進玻璃屋,這里周一到周五都有志愿者為居民提供加裝電梯咨詢、答疑等服務。“政策解讀、規(guī)劃咨詢、拆局釋疑、指引排憂”四行大字被掛在顯眼處,這是“玻璃屋”的服務理念。圓弧形的玻璃墻上貼著舊樓宇加裝電梯的流程指引,轄區(qū)內各樓宇加裝電梯的批前公示、現場進度,幾十面裝梯成功的業(yè)主送來的錦旗掛滿了墻面。
家住周門街14號荔華樓的梁偉元是他們樓加裝電梯籌備委員會的核心成員,從2016年年初著手加裝,到年中正式動工,再到2017年年初裝上四部電梯,歷時兩年,荔華樓的80戶人家終于告別了爬樓梯之苦。梁偉元告訴記者,裝電梯不單單是搞施工這么簡單,每一戶業(yè)主都要動員,這是一個鄰居們從不相識到相識,從意見很大到和睦相處的過程。加裝電梯后,80戶人家沒有發(fā)生一起摩擦,大人電梯里碰面會打招呼,小朋友放學后會一起玩耍。在電梯裝好后的那個春節(jié),整棟樓的業(yè)主在大院擺圍餐慶祝,成了彩虹街的一段美談,裝了電梯,不僅沒壞了關系,反而增進了鄰里的融洽。“去年中秋節(jié),我們還在大院里辦了一場游園會呢。”梁偉元說。
摸索“黃金分割法”費用分攤方案
在服務過程中,志愿者董義德發(fā)現,街坊最大的矛盾是分攤費用的矛盾。據了解,2016年8月,《廣州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辦法》公布,在費用分攤上,提出了一個可供參考的分攤比例,以第三層為參數1,第二層為0.5,第一層為0,從第四層開始每增加一個樓層提高0.1個系數,即第四層1.1,第五層1.2,第六層1.3,并依此類推出資比例;同一樓層各戶的出資比例可以按照業(yè)主專有部分占該層建筑總面積的比例確定。“不過實踐中,這個分攤比例的參考性不是很強。”董義德告訴記者,他們總結出分攤的“黃金分割法”,以9層樓為例,黃金分割點在6層,6層的分攤費用計作1,6層以下每低一層,減0.2,6層以上每高一層,加0.2,再結合面積,算出分攤的金額。“在實際操作中,這是一個很受歡迎的分攤方式。”董義德說。
在玻璃屋這個平臺,他們充分發(fā)揮著自身的經驗和特長、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力所能及、孜孜不倦地為有需要加裝電梯的群眾提供志愿服務,分享他們的寶貴經驗和協(xié)調鄰里矛盾,并展開探索。
“玻璃屋”:
接待全市加裝電梯取經者
記者了解到,周一至周五,志愿者隊伍都要安排人員在玻璃屋為居民提供加裝電梯咨詢、疑難解答等服務,還要排班參加協(xié)調會。逢周一、三、四、五,志愿者要去荔灣區(qū)舊樓宇加裝電梯服務中心服務,逢周一、五,還要去越秀區(qū)舊樓宇加裝電梯服務中心服務。截至去年,“玻璃屋”為廣州市居民提供舊樓宇加裝電梯咨詢、疑難解答共接待5000多人次,為居民開協(xié)調會2000多宗。
截至今年3月5日,彩虹街已經成立加裝電梯籌備組145棟,已發(fā)建設許可證58棟,同意批前公示86棟。“百梯萬人黨旗紅”書記項目啟動以來已有14棟舊樓宇成功加裝電梯并竣工驗收,其中7棟已經取得政府獎勵金。彩虹街舊樓加裝電梯工作分值排名全區(qū)第一,有望提前完成3年加裝70棟的目標。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吳多 通訊員荔宣、吳少敏
本文標簽:加裝電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