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1958年7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簽署了《美國公共法案85-568》,創立了國家航空和太空管理局NASA。時隔近60年,NASA已經成為地球上最權威的航天局,是航天事業的探路者,代表著美國最頂尖技術。2017年3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宣布啟動“NASA”計劃,將面向未來20年組建強大的獨立研發部門,建立新的機制體制,為服務20億人的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驅動人類科技和生活的極大進步,阿里巴巴的新經濟體必須建立在新的技術基礎設施和技術思考之上。”在馬云的眼中,兩個“NASA”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都是通過技術的革新,極大地推動生產力的進步和生活質量的提升。
3月9日,阿里巴巴集團在杭州舉辦首屆技術大會,馬云將NASA計劃的核心愿景概括為3個方面:
讓世界更加普惠(Inclusive)、讓機會更加均等;
讓世界經濟發展更加可持續(Sustainable);
讓未來生活更加健康快樂(Happy&Healthy)。
同時,馬云還動員全球兩萬多名科學家和工程師投身“NASA計劃”。在技術大會上,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已經被明確提及,智能化的產業基礎和應用被放在了突出位置。同時,根據馬云對技術發展的哲學思考,“NASA”計劃在將來會涵蓋多種生產生活場景。
被低估了的技術實力
談到阿里,往往會想到淘寶、天貓,會想到雙十一,每年不斷提升的海量成交額不斷強化阿里在電子商務的領袖地位。但是,很少有人會知道,支撐淘寶、天貓度過每一次雙十一大考的,是阿里背后獨立研發出來的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舉個例子:
在2016年雙十一零點開始的搶購階段,系統交易峰值達到每秒鐘17.5萬筆,支付峰值達到每秒鐘12萬筆,當天螞蟻金服智能客服實現智能服務量超過800萬次,自助率達到97%。
研究機構Forrester最新調研報告顯示,亞馬遜繼續領跑歐美云計算市場,中國市場則由阿里云主導市場半壁江山。與此同時,IDC發布的市場份額報告則指出,阿里云在中國公共云市場份額超過四成,占據中國市場半壁江山,并且保持三位數的年增幅。
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重要基礎設施,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應用已經在各領域鋪展開來,比如剛開始流行的刷臉支付,阿里的人臉識別準確率高達99.6%,入圍《MIT科技評論》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榜單;再比如,“千尋位置”可以達到實時厘米級、靜態毫米級的定位,是全國唯一的高精度定位系統。與此同時,阿里和中科院于2015年共建“量子計算實驗室”,2017年,云上量子安全加密數據傳輸服務正式在阿里云上對外開放。
支撐阿里在各個高科技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一是舍得用人,二是舍得花錢。
目前,阿里巴巴有超過2萬名工程師、500多位博士;36位合伙人中,有9位擁有工程師背景。此前,阿里巴巴在超大規模計算操作系統、移動操作系統、金融級分布式數據庫、機器學習平臺等核心基礎技術領域已持續投入近10年。
普華永道近期發布的“2016年全球創新1000強研究報告”顯示,阿里以每年20.2億美元研發支出,在中國創新榜單上位居第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縱觀世界級的科技公司,雖然大多在創立之初不為人注重,但是憑著技術的不斷積累都實現了高速的發展。一些老牌公司,如IBM、微軟,正是在不斷的變革中,尋找到了科技與商業模式的契合點,才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一些新興公司,如谷歌,亞馬遜,SpaceX,則是憑借顛覆性的創新,開辟了新的產品領域,并以更開放的姿態迎接更具才華的技術團隊加入,從而實現良性循環。
在互聯網時代,代際鴻溝、文化鴻溝、國界鴻溝都不再重要,科技企業的產品壁壘和準入門檻將只剩下技術這一個因素。在早些時候,馬云就在公開場合表示將不再依賴電子商務,電商將成為過去式,要將資源集中在“新經濟”中,此次拋出NASA,就是他通過技術革新來布局“新經濟”的第一步棋。
而根據科研規律,超強配置的實驗室和科研隊伍是技術革新的必要保證。但阿里是否有能力確保NASA的啟動與運營?
1.技術上的基礎已經毋庸置疑。現在阿里要做的是將技術資源進行整合,將人才和資本投入到最需要的部門中去,正如馬云所提到的,“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我們將組建嶄新的團隊,建立新的機制和方法,全力以赴。”也是基于這個原因,阿里才在技術大會上動員全球兩萬多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加入他們的團隊。
2.資金來源更不是問題。2016年財年,阿里巴巴集團平臺成交額達到3.09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集團收入破千億,達到1011億元人民幣。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最新發布的2017Q3財報,云計算、互聯網基礎服務業務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收入達到17.6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5%,連續第七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增幅,云計算付費用戶數已超過76.5萬。同時,幾近過半的利潤率讓阿里現金流十分充裕。
可以說,阿里自身的技術積淀、資金實力和影響力,已經足夠支撐整個NASA。
擔當國家責任,成為國家企業
根據馬云的規劃,阿里在未來20年要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企業盈利。
毫無疑問,做好這塊大蛋糕中,必須要抓好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而且要偏重國際市場。馬云曾測算過,一個“國家企業”需要將自己國際市場收入提升到40%以上。換句話說,對于阿里而言,“國家企業”類似于谷歌之于美國,奔馳之于德國。今天的中國,確實需要誕生一批像阿里一樣,能代表中國的年輕人,代表中國的創新技術、創新能力,代表這個國家對世界的貢獻的國家企業。
取名NASA,意味著阿里的戰略視角為國家級別,要以“國家隊”的標準進行布局,這體現出阿里對國家技術和民族產業的擔當。不僅如此,阿里的NASA計劃在更深層次契合國家戰略,這不僅指要與國家發展高新技術方向有關,更是在謀萬世之利,為國家培育下一個經濟增長點,下一個戰略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