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地產主業做到了第一,碧桂園想著為主營業務再插上一雙新的翅膀,而這雙翅膀已經日漸豐盈。
最新的消息是,碧桂園集團近期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政府宣布合作,聯手打造皇慶湖科技小鎮,項目總投資約200億元。
小鎮并不鮮見,關鍵是“科技”二字。根據介紹,這個小鎮將重點打造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車、機器人、新材料、健康醫療、服務外包六大產業集群。
因此,這個小鎮更深層次的意義,是碧桂園在地產之外的科技賽道的步步為營。
智慧工地-裝配式建筑-建筑機器人
碧桂園最初的科技萌芽,仍然要追溯到地產,而最直觀的體現,是 “智慧工地”。
碧桂園智慧工地
2019年,為實現生產環節全流程、全方位實時管控和及時防范安全風險,碧桂園運用科技手段打造新型“智慧工地”大數據系統,該系統可以通過信息化手段,通過智能人臉辨別、BIM技術、全景像監控等應用,自動識別現場工人是否佩戴了安全帽、塔吊系統是否安全等不安全行為及隱患,以提升作業效率以及安全系數。
統計數據顯示,早在一年前,碧桂園推行中的智慧工地項目達到54個;而在今年5月,碧桂園浙東區域余姚碧桂園都薈名邸、慈溪碧桂園泊蔚、杭州灣新區智慧宜居三個項目登上寧波住建局揚塵治理紅榜。
除了智慧工地之外,能更深層次反應碧桂園的科技屬性的,則是其自主發展的機器人布局。
2018年,碧桂園宣布入局機器人,此后先后成立了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和千璽餐飲集團等機器人研發和應用機構。
其中成立于2018年7月博智林機器人公司與地產主業緊密相連,其主要圍繞建筑機器人、BIM、新型裝配式及相關核心技術,搭建系統化研發體系。
來源:碧桂園
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7月,博智林已獲專利授權近550項,其中近40款產品投入工地測試應用,室內噴涂機器人等10多款進入產品化階段。同時,公司采用裝配式建筑的項目達到265個,建成投產裝配式構件廠等工廠共計10家,還有其他配式建筑構件工廠正在布局中。
疫情之下與餐飲突破
與其說智慧工地是碧桂園的“目標城池”,自動化餐飲則是碧桂園的“借勢”之作。
千璽集團的餐飲機器人來源:網絡
6月22日,碧桂園旗下千璽餐飲機器人集團打造的FOODOM天降美食王國機器人餐廳綜合廳在廣東順德正式開業。這次開業的機器人餐廳綜合體則涵蓋中餐、火鍋、快餐三大業態。
實際上,早在今年2月新冠疫情爆發之際,千璽集團的煲仔飯機器人就開始運作,為醫護和隔離人員免費提供煲仔飯配餐服務,當時的煲仔飯機器人擁有36個煲位,1小時能完成100份-120份煲仔飯,可實現24小時無接觸式循環生產與配餐。
而千璽集團的機器人布局顯然也不僅僅只有機器人這么簡單。
碧桂園集團表示,2020年,千璽集團機器人餐廳將以中央廚房為依托,進一步覆蓋粵港澳大灣區,同時實現機器人單機設備的批量量產,預計量產單機機器人設備約5000臺。而千璽集團未來的業務盈利點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供應餐飲機器人單機設備;二是線下開設FOODOM機器人餐廳;三是提供傳統餐飲空間智慧化改造的整體解決方案。
科技翅膀助力幾何?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機器人及餐飲機器人只是碧桂園的高科技藍圖中的一個側影,更大的市場空間正在被逐步挖掘。
早在2019年初,碧桂園便提出“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高科技綜合性企業”的新定位,之后便以科技+農業+地產三駕馬車駛入多元布局、協同發展新航道,在碧桂園的規劃中,更希望的是以此走上上下游全產業鏈閉環的建造。
與已經取得第一的地產業務相比,科技這架馬車又能給碧桂園的投資者怎樣的想象空間呢?
單從餐飲機器人與建筑機器人這兩大業務來看,碧桂園便在餐廳與建筑工地之外賦予了更多的產業意義。
比如餐飲機器人,未來的想象空間可以鏈接前端原材料供應基地,采用產地直采模式搭建供應鏈體系提供食材,又可以鏈接產業鏈后端來提供智慧化餐飲服務。
而建筑機器人與智慧工地則與今年的“智能制造”的主題不謀而合。此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技部等13部門近日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以大力發展建筑工業化為載體,以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為動力,創新突破相關核心技術,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設各環節應用,形成涵蓋科研、設計、生產加工、施工裝配、運營等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
該意見還提到,“探索具備人機協調、自然交互、自主學習功能的建筑機器人批量應用”,“加快部品部件生產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推廣應用數字化技術、系統集成技術、智能化裝備和建筑機器人,實現少人甚至無人工廠。加快人機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術和智能裝備的應用”。
正因如此,碧桂園未來的空間則更加被機構們看好。
中達證券此前在研報中表示,碧桂園圍繞地產建筑需求研發建筑機器人,基于社區資源基礎研發社區服務機器人,并布局農業全產業鏈條。未來,房產行業有很多適合投放機器人的場景,
而億翰智庫則更看好碧桂園的未來。其認為,碧桂園發展遠景規劃清晰,地產、現代農業、機器人三大基本業態既獨立又互為支撐,高科技驅動內生動力增長,未來綜合競爭力將持續增強。
來源:西安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