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一邊是老人自感年歲增長,爬樓越發吃力,想出趟門望樓興嘆,一邊是有的居民因對加裝電梯或不感冒或猶豫不決。
裝不裝?怎么裝?誰出錢?如何把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這樁好事給辦好,考驗的是多方智慧。
就在最近,浦東的金楊新村街道羅山一村終于邁出了扎實一步:街道和居民區黨總支聯合推動,連克難關,“懸空”老人有望可以告別爬樓時代。
難關1:上熱下冷意見難統一
今年年初,金楊新村街道在羅山一村調研時就聽到居民反映,目前小區里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占到總居民數的24.5%,其中,還有不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希望政府幫幫忙。然而加裝電梯是一項“大工程”,有時復雜程度不亞于新建一棟樓。
街道在隨后的入戶走訪中了解到,小區之所以難過“加裝關”,居民意見分歧大是頭號攔路虎。經過初步排摸,不少樓組情況較為復雜:有自住戶,也有出租戶;有的對加裝電梯很焦急、很迫切,有的隨大流,還有的年輕業主處于模棱兩可的觀望態度。此外,由于各個樓層居民的受益不同,意見難以達成一致。
為了成功跨越這道坎,街道指導羅山一村黨總支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多層次、廣覆蓋的宣傳,并鼓勵有意愿的黨員、志愿者、自治骨干積極參與,全方位開展電梯加裝動員工作。首先,會同業委會向小區1409戶業主發放征詢單,對小區安裝電梯及周邊配套設施事宜進行征詢。同時,街道項目辦也積極搭建平臺,引入加裝電梯公司實時為居民提供咨詢。
吳阿姨是2388弄12號的樓組長,之前多次參與居民區的黨員、志愿者活動,群眾威望高,在多方動員下,她表示愿意“出來做事情”,擔任加裝電梯項目的發起人。吳阿姨與熱心的居民多次深入居民家中做思想工作,設身處地分析加裝電梯的好處,“給我們樓裝電梯,房屋價值會提高,對老人來說節省了一大筆換房子的費用,對年輕人來說生活也會更方便,比如孕婦就醫、搬運大件物品等”。經過反復上門溝通、電話聯系,僅2周的時間就實現樓道所有業主全部簽字同意,并在隨后,取得全小區78.2%居民同意,初步實現“破冰”。
難關2:眾口難調方案難敲定
加裝電梯專業性比較強,部分居民仍然存有加裝后對住戶采光、通風、噪音、后期維護等問題的顧慮。為引導居民合理表達訴求,尋求利益的“最大公約數”,街道項目辦、機關聯絡員、居民區黨總支、電梯公司代表、業主代表及10多名社區黨員共同召開協調會,集思廣益、暢所欲言,在“電梯道口怎么進入”“后期運行維護怎么辦”,以及電梯加裝后停車位空間減少等關鍵問題上進行了細致的討論,并拿出解決方案。之后,居民區黨總支還邀請許多社區居民前往負責加裝工程的公司進行參觀,了解電梯主要安全部件工作原理、電梯維保中的注意事項等,并親身體驗了一把加裝電梯后帶來的便利。讓業主代表們更加堅定了加裝電梯的決心,并通過口口相傳在羅山一村內引起了熱烈反響,許多居民樓都來向12號樓進行“取經”。
難關3:費用分攤分歧大資金籌集難
居民對加裝電梯的顧慮打消了,資金籌集又成加裝電梯的一道坎。
為了確保資金籌措不“卡殼”,機關聯絡員延海榮、黨總支書記王曉霞一致認為“居民來自群眾,貼近群眾,更容易說得上話,做得好工作”,經過多次與樓組長吳阿姨溝通,決定發揮居民自治的力量來攻克這個難題。業主們通過會議反復溝通、上門走訪住戶征詢意見等,群策群力,12號樓的業主達成一致的資金分攤意見:一樓、二樓不出錢,其余住戶按照樓層高低分攤費用。
在解決了資金分攤問題后,籌集資金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小插曲”。比如,有的住戶同意安裝電梯,也同意資金分攤方案,但對是否交錢還有所動搖,有的住戶對資金安全性存有擔憂,提出希望邀請第三方見證,交付資金由銀行匯款,確保每筆資金由銀行流水可查,并要求定期公開資金收支明細;有的住戶對需先行墊付資金表示不理解……作為12號樓樓組長的吳阿姨率先垂范,對于還在猶豫的住戶表示,愿意先行墊付,可以等到手頭寬裕再予以返還,并與熱心的居民一起向住戶詳細解讀政策,逐步打消他們的顧慮。人性化的工作,將心比心的態度,讓原本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日前,浦東大道2388弄12號樓加裝電梯的資金全部籌集到位。
每個步驟環環相扣,各個方面齊心協力。羅山一村居民區加裝電梯成功簽約的經驗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面對多元的利益訴求,社區協商、對話機制等是等不來的,也不是靠任何單一方面的推動就能達成的。
黨建引領發揮真作用,居民自治凝聚合力,只有這樣,2388弄12號樓的故事,才不會是“個案”。
作者:唐瑋婕
圖片:浦東大調研
編輯:王翔
責任編輯:錢蓓
文章來源:文匯報
本文標簽:老樓加裝電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