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從軍人到警察,他的故事比電影更傳奇
拆彈專家王厚鑫:用生命守護生命
“這是用生命守護生命的無聲戰爭,我們只可以勝,不可以敗。”——王厚鑫
“這炸彈在金華的土地上,我們還是要上”
穿上85斤重的排爆服,王厚鑫的全身都被層層包裹了起來,只有兩只手是裸露的。
他拎著工具箱,一步一步往前走去。
2018年3月12日,金華市婺城區瑯琊鎮上盛村的村民在菜地里發現一枚未爆的火箭穿甲彈,彈體的大部分已鉆入泥土,只有10厘米長的一截露在外面。這枚炸彈距離最近的一幢居民房僅3米。據說,人體產生的靜電也會引爆它,非常危險。
處置炸彈通常有3種辦法:摧毀、銷毀和手工拆除。為了安全,首先是盡量選擇用摧毀、銷毀的方法來處置,即便選擇手工拆除,也要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有拆除的必要,二是有拆除的把握。
專家到達現場勘查后,出于穩妥,建議“就地引爆”,但村民堅決反對,怕對自家房子造成影響。王厚鑫和隊友們在現場對這枚穿甲彈的結構、性能和發火原理進行了解,對彈體進行了細致的檢查。他大膽判斷,將穿甲彈先轉移、后銷毀是可行的,但同樣的穿甲彈曾經在其他地方的處置中發生了爆炸,造成多人傷亡。
王厚鑫經過思考,慎重表示,“這炸彈在金華的土地上,我們還是要上。”
人們全部撤到了200米開外的地方,把危險留給了他們——王厚鑫和兩個徒弟跪在地上,用手將彈體周邊的泥土一點點剝離,然后小心翼翼地將彈體放在一輛皮卡車的車斗里。
王厚鑫一個人登上駕駛室,親自開車,將炸彈轉移到安全地帶,完成了引爆。
運輸途中的危險,王厚鑫不想讓別人承擔。
“看著一個頭發花白的老人,自己一個人開著皮卡運炸彈,就為了我們村民的安全,我感覺熱血一下涌上我的胸膛。這是只有在英雄電影里才會看到的情景,此刻竟然實實在在發生在我的身邊……”說起當時的場景,瑯琊鎮上盛村村主任盛偉斌仍不免心緒起伏。
事后,王厚鑫的說法很簡單:“我是農民的兒子,我知道農民造房子不容易。”
“我選擇以人民的利益為重”
“這些人的工資一定很高吧!”
“一年發他一百萬都不過分!”
“這活給我多少錢我都不干……”
聽說炸彈被挖出來了,村民們或歡呼,或祈禱,或贊揚,對排爆警察的壯舉感慨萬分。
王厚鑫欣慰地笑了,他的選擇,再一次證明是對的。
“曾經的我,是一個不太會選擇的人,讀完高中去當小學民辦教師,這是父母的選擇。1981年冬參軍入伍,這是祖國的召喚。在蘇州火車站的站臺上,軍務參謀隨手一抽,把我的檔案交給了工兵營的接兵干部,我便成了一名工兵,這是部隊的安排。”王厚鑫說,“本打算服完三年義務兵,退伍繼續當老師,一年后,首長要求我去考軍校為連爭光,接到軍校錄取通知書那一刻,我就開始了與爆炸物的不解之緣。”
“服從組織安排,這是軍人應有的品質。曾經一直不太會選擇的我,在服役近21年后,終于學會了選擇,我選擇脫下軍裝當警察,一名排爆警察。”
十幾年來,他和隊友處置了60多個涉爆現場,排除了汽車炸彈、定時炸彈、遙控炸彈等1000多顆土制炸彈及戰爭遺留(炮)炸彈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
與排爆有關的資料、案例他都一一剪輯保存,他的學習筆記和排爆記錄積累了10多萬字。
王厚鑫可以辨識各種各樣的起爆裝置,比較全面地掌握了土制炸彈的類型、結構、性能及排除方法,成功摸索出涉爆現場處置的“老王工作法”,成了浙江省乃至全國排爆戰線上的佼佼者,得到了軍、地排爆同行的贊譽。
“制造炸彈的人不一定具備高智商,但每個人思維不同,出牌方式也就不同,絕不能按照常規的方法去破解。”王厚鑫介紹,以前在部隊里接觸的炸彈都是正規的,有統一的規格和型號,但現在碰到的土制炸彈五花八門,憑各式各樣的包裝外表,根本沒法判斷“內臟”的構成,“每一個可疑爆炸物,都是一個未知數”。
對他來說,每個炸彈都有拆除的必要,那就是學習研究和固定證據的必要,所以只要他有把握,就會選擇手工拆除。
“這是我從事排爆工作十多年來的第三個選擇,在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個人的安危之間,我選擇以人民的利益為重。”
“我們只可以勝,不可以敗”
“這是個特殊而又高危的職業,特殊到你一生都可能見不到他們,危險到保險推銷員都能主動掛掉電話。”
王厚鑫說過:“這是用生命守護生命的無聲戰爭,我們只可以勝,不可以敗。”
2012年6月29日,永康的一個小村莊,一輛白色起亞轎車里,馮某因情感糾紛割腕自殺,死在駕駛位上。死前,馮某揚言要“炸平一個村”,死后,馮某手里還緊握著一只打火機。
車內到底有什么,誰也不知道。從車外,只能看到副駕駛位和后排被棉被堆滿了,其中隱約可見有煤氣鋼瓶。車內車外,汽油味在彌漫。
王厚鑫接到通知,奉命趕到現場。穿著35公斤重厚厚的排爆服,王厚鑫小心翼翼靠近汽車,拉開車門,只見馮某屁股底下墊著一只汽油桶,車內還有不少灑出來的汽油。
沒人敢靠近,全靠王厚鑫一人將其轉移到40米開外的地方。
4只煤氣瓶相繼移出車外,又發現了2只!
此時的王厚鑫也面臨著心理崩潰,他暫時停止排爆,開始休息,等候自己恢復冷靜,才又轉而投入“戰場”。
當最后一只鋼瓶被移出時,在場所有人面對6只煤氣鋼瓶、4桶汽油、近10床棉被,驚呆了。
整個行動,王厚鑫耗時2小時零5分鐘,是他職業生涯里最長的一次處置行動。
脫下排爆服的感覺真好,就像是回到了人間。
每每成功排爆,王厚鑫都會這么說。
每次出征前,他都會拍照留念。
這是排爆手們的獨特愛好,而平時翻閱著厚厚的相冊,端詳著自己的親友、隊友、徒弟們,王厚鑫總是希望,大家都能一起活到老,都能平平安安的。
陳蕾傅穎杰張蓉
本文標簽:拆彈專家王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