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智造者”,是杭州新馬電梯有限公司的文化展示墻上,給予56歲的總工程師李建明的稱呼。這位幾乎見證了電梯在中國從無到有的設計師,在其33年的工作崗位上,與新馬電梯一起克難攻堅,一起成長,持續追求科技進步,使公司主要產品多項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說起電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電梯早已成為大眾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垂直交通設施。然而,在李建明剛剛畢業的那個年代,人們對于電梯還是極其陌生。“1984年大學畢業分配到新馬電梯,那時候公司研究的還是最初級的載貨電梯,當時國內電梯數量特別少,載人電梯幾乎沒有。”而在這電梯發展初期,作為公司技術人員的李建明卻展露出了過人的天賦。用他自己的話說,這些天賦源自于自己從小的動手能力。
“小時候喜歡自己做一些玩具,稍大一點就會打銅修鎖,高中階段就敢裝電燈、修縫紉機等。”李建明說,特別是上了高中,自己的數理化成績特別優異,當時整個壽昌中學只有4位本科生,而他就是其中一位。“考上大學就選擇了機制工藝設備及自動化專業,這專業幾乎涵蓋了所有機器制造的原理。”所以,當電梯的電器原理、機械原理擺在李建明眼前,他總能比別人更快、更好地理解。別人理解整機原理需要一周,他只需要2天;別人看不懂的計算機語言,他一看就明白。
僅僅幾年的時間,李建明就能獨立完成電梯從材料、裝備到生產流程的各個環節。而這對于電梯研發設計者是遠遠不夠的。當電梯慢慢地進入大眾視野時,客戶(市場)對產品發生了重大改變要求:電梯門結構分雙開的、旁開的、中分雙側開等,電梯種類有載貨的、觀光的、住宅的等,電梯按鈕可多媒體的、圖片式的等,這些新技術、新要求的出現,對于李建明都是一次次挑戰。“有時候一個設計需要連續通宵幾天,完不成心事特別重,就連做夢都在設計電梯。”
憑著一股執著勁兒,李建明先后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關。如90年代攻克2.3m/s全露天觀光電梯現場問題、2005年攻克3.0m/s高速乘客電梯減振返繩裝置、補償導向張緊裝置等等。其中,最讓李建明印象深刻的是攻克叉車作業載貨電梯。“它要求叉車載有貨物一起進出轎廂,此時叉車的綜合重心處于前輪附近,電梯需要承受一個非常大的集中載荷的沖擊力,完全不同于普通載貨電梯。”當時在國內并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李建明并未退縮,他積極詢問,參考各種資料,通過設計計算驗證、多種選擇試驗等方式,經過了近半年的反復試制、檢測、更改,才基本確定一種能滿足要求的大噸位立體龍門架結構(專利技術)。
多年來,李建明主持研發了汽車電梯、永磁同步無齒輪客梯、3.0m/s高速乘客電梯、8000kg的大噸位變頻載貨電梯等。其中,一種無機房主開關防誤送電裝置獲得發明專利授權,露天觀光電梯補償裝置等12項技術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使得公司主要產品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盡管壓力大,但我喜歡這份工作,而且每攻克一個難題、每完成一個項目,都會給我帶來喜悅和滿足。”李建明笑著說。
如今,杭州新馬電梯有限公司已經在電梯事業上耕耘了42年,而李建明也仍在崗位上繼續創新,為企業培養接班人,為客戶提供超預期產品。
本文標簽:李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