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工匠名片
張東平,男,49歲,重慶市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電梯檢驗研究一中心主任,正高級工程師。
推薦理由
重慶近年來改造的913臺老舊電梯,其中超過400臺由張東平和他的團隊提供技術支持。張東平憑借豐富的經驗準確判斷電梯故障,精準地更換零件,給住戶省下了大筆資金。
曾獲榮譽
2009年獲重慶市首屆安全生產科技進步三等獎,2016年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17年榮獲重慶市先進工作者稱號。
2013年以來,我市累計改造了900余臺老舊住宅電梯,其中超過400臺由張東平和他的團隊提供技術支持。
改造老舊電梯,難的不是改造技術,而是如何少花錢。在市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負責電梯檢驗工作的張東平說,我市需要改造的老舊電梯,往往位于老舊居民小區。這些小區大多沒有大修基金,住戶大多是老年人或者外來租賃戶,只有讓他們盡量少出錢,電梯改造工作才能順利進行。
既要確保電梯改造的質量和安全性能,又要少花錢,怎么辦?張東平主張不要動不動就整體更換部件,要找準問題所在,能夠修的盡量修,實在不能修的,也盡量更換小零件。
2013年,渝北瓊;▓@被納入老舊電梯改造范圍。歡喜之余,住戶卻發現電梯改造的成本難以讓人承受,總成本近20萬元。業主、主管部門和電梯改造單位幾方爭執不下,作為權威第三方技術代表的張東平此時“出馬”。
經過仔細觀察和分析,張東平給出“診斷”意見:不需要整體更換控制柜,只需要更換控制柜中的感應器和接觸器兩個關鍵部件。這樣一來,改造成本驟然縮減到不足5萬元,攤派下來,籌資的難度小了很多。
但這算不算偷工減料?安全有沒有保證?帶著疑惑,大家按照張東平的要求更換了配件,電梯此前?坎粶蚀_、搖晃的故障立即消除,而且至今沒有“再犯”。
花錢“摳門”,卻能把事情辦好,張東平是怎么做到的?
“關鍵在于找準‘病因’。”他說。為了準確地找到電梯“病因”,從業19年來,張東平練就了兩套功夫:一是聽,二是觸。
聽,是判斷電梯故障的常規方法之一。一般水平的技術工人,大多能用耳朵判斷電梯的曳引機和軸承是否缺油,缺到什么程度。但張東平能聽到的,遠不止這些,蝸輪蝸桿是否缺油,是否缺齒,甚至制動器為啥“剎不住”這樣的“疑難雜癥”,他都能通過聽來診斷。
觸,即用手摸或用背靠運行中的電梯轎廂。據介紹,電梯的啟動和制動,都會帶來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的震動。一般人的感覺,是轎廂在不同程度地搖晃,但張東平覺察到的情況,要豐富和細膩得多。他能將搖晃的幅度劃分成若干個檔次,以此判斷哪些在國家規定的范圍內,哪些會導致乘客不適,再據此提出整改建議。
“排查故障,最直觀的方法是依次拆卸零件,但費時費力;而憑借經驗去看、聽和觸摸,直觀地尋找故障,時間和成本上至少節省70%。”張東平說,他對于電梯故障靈敏的“知覺”,源于行業的師承、同事的交流,更來自于自己的揣摩和總結。
本文標簽:電梯 電梯工匠 改造舊電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