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惠州市質監局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全省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改革為契機,轉變監管思維,提升監管效能,構建“定首責、保本體、強抽查、高救濟”的新型監管方式,確保全市特種設備安全形勢持續穩定。
一是定首責,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大力推進電梯安全監管改革,明晰電梯使用過程中使用管理人的主體責任,基本完成在用3萬多臺電梯的確權,建立使用管理人首負責任體系。廣泛向其它特種設備監管領域延伸改革成果,推動使用管理人首負責任系統的建立,在特種設備使用和經營環節引入使用管理人的概念,明確使用管理人的首負責任,以使用管理人為源頭形成使用全過程的責任鏈條,構建起明晰的權責體系。
二是保本體,保障設備安全。針對外地電梯事故中事發電梯類型、品牌、結構原理及惠州市分布情況進行分析,開展電梯載荷試驗印證措施,保障電梯的安全運行。2016年完成電梯現場載荷試驗監督3759臺,發現載荷試驗不滿足要求的1198臺,有效地防止了制動失效事故。針對電梯日益老化問題,以解決電梯故障頻率高、縮短故障停用時間,加快老舊電梯更新、改造、修理,保障電梯的安全運行,方便群眾為出發點,聯合市房管局創新使用維修資金列支老舊電梯維修、更新、改造等費用,破解故障后的維修費用問題,累計列支經費超過1000萬元。
三是強抽查,將故障消弭在使用管理環節。充分利用現代物聯信息技術水平,鼓勵社會組織機構試點在1000多臺電梯安裝物聯監測系統,加強電梯運行過程的監測,實現在使用管理人環節快速發現困人故障,快速接收信息、使用管理人快速反應、快速消除故障等四個“快速”,提高維保單位和物業公司應急救援的及時性和管理水平,便于電梯故障和事故的統計分析,推動分類監管的實施。推動市縣(區)兩級財政安排專項經費781萬元,對在用電梯和承壓類特種設備的安全狀況進行監督抽查,監督抽查使用、維保、制造單位共682家,發現存在不符合項目的電梯907臺,存在嚴重事故隱患和重大問題的電梯48臺;監督抽查涵蓋鍋爐171臺,壓力容器336臺,壓力管道40千米,充裝單位液化石油氣72批,發現一般事故隱患133臺,嚴重事故隱患55臺,發現的問題均要求進行整改,消除事故隱患。
四是高救濟,提高保險社會救助作用。基本完成電梯安全責任險投保,通過保險救助作用和賠償機制,明確電梯的所有人、使用管理人、使用人、維保單位、檢驗檢測等為被保險人,有效推動企業落實安全主體責任,加強了電梯的管理水平,降低了電梯安全事故發生概率,減少了電梯事故給社會公眾帶來損失損害。在電梯安全責任險成功的基礎上,將安全責任積極推廣到其它特種設備,提高設備事故保險的社會救助作用,發揮社會力量的監督作用。
本文標簽:電梯 電梯安全 特種設備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