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8日,喜訊傳來,武漢金數字圖像信號設備公司總經理蔡躍平興奮不已。
由該公司與武漢特種設備監督檢驗所聯合制定的《電梯運行安全監測系統平臺技術規范》,獲批成為湖北省地方標準。
蔡躍平說:“這意味著,在電梯運行監測這一新興市場,‘金數字’取得了行業話語權。”
保電梯“健康”,破解痛點
城市越長越高。電梯,城市居民須臾難離。
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武漢市電梯數量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長,目前,全市電梯已超過7.6萬部。未來5年,運行15年以上的老舊電梯將達到8000部。
放眼全國,我國電梯總量,則已達到490萬部。
與電梯數量迅猛增長相伴而生的,是不斷傳出的電梯安全事故。
僅去年上半年,武漢質監系統就接到并受理電梯特種設備投訴舉報2306件。
電梯安全事故頻發,與行業重設備、輕服務密切相關。傳統電梯的“健康”,無法自我檢測運行數據,不能遠程傳輸信號,僅靠維保員半月一次的人工檢修。而目前,武漢有電梯維保企業300多家,供給過剩引發低價競爭,維保服務大大“縮水”。
“智慧眼”緊盯電梯運行
武漢“金數字”,從頻出的電梯事故中,發現了巨大商機——他們給電梯裝上“智慧眼”,打造了華中首個“電梯群監測中心”,讓傳統電梯變身智慧電梯。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業一路,一棟不起眼的3層小樓。這里就是金數字電梯群監測中心,它為智慧電梯提供監測和故障報警服務。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專設的140多平方米監控室里,20多名工作人員24小時輪班值守。大屏幕上,全市經“金數字”改造的智慧電梯分布一目了然。
監控人員隨機選擇一部電梯,系統立刻顯示,該電梯運行狀態是“停層”。電梯運行時,系統可詳細顯示運行速度、運行平穩度、電梯門狀態等內容。監控人員還可實時查看電梯轎廂內的實況。監控人員介紹,監測中心里可同時監測100萬部電梯。
傳統電梯何以變身智慧電梯?
蔡躍平介紹,“金數字”在電梯的轎廂、井道等部位,布設了系列傳感器,實時收集電梯運行數據,并通過3G和4G信號匯集到電梯群監測中心的系統后臺。
“金數字”還開發了手機APP。物業、維保企業、質監部門等相關單位的工作人員,可通過APP實時查看電梯運行的各項數據。一旦電梯發生沖頂、蹲底、關人等異常,系統自動通過APP和手機短信,發送報警信息。
在左嶺新城社區,“金數字”成功改造16部智慧電梯。上周,70多歲的廖爹爹,獨自在13號樓乘電梯。突然,電梯門無法開啟。沒有手機、也不知報警按鍵的廖爹爹手足無措。
電梯維保員收到APP報警后,5分鐘內趕到現場,排除了故障。廖爹爹直呼意外:“你們咋知道我被電梯關了?”
蔡躍平介紹,智慧電梯的轎廂內,還安裝有顯示屏,如遇故障,救援人員可通過手機與被困乘客“面對面”,對其進行“可視安撫”,緩解恐慌情緒。
搶灘藍海,產業配套需完善
憑借獨創的電梯群運行監測技術,“金數字”獲得國家專利,并入選《武漢市2016年度創新產品目錄》。
蔡躍平說,將一部傳統電梯升級成智慧電梯,改造費不過萬元;每月的監測服務費,也只區區數百元。目前,“金數字”已在華清園小區、左嶺新城社區等多個小區,以及多家酒店,試裝了智慧電梯。
“由第三方機構提供電梯運行監測服務,這種商業模式前景廣闊。”武大經管學院教授楊艷琳分析,從技術上看,“金數字”具備專利技術,并參與制定了地方標準,競爭優勢明顯;從成本收益角度看,遠程監測服務的用戶量越大、邊際成本就越低、收益越高;從需求端看,電梯安全是“剛需”,需求旺盛。他判斷,這一全新領域,至少可催生500億元的龐大市場。
面對這一新興的商業藍海,武漢準備好了么?
蔡躍平坦言,武漢的產業配套亟待完善。
“作為以研發為主的企業,我們常需找工廠代工生產零部件。”蔡躍平說,而在武漢,幾乎沒有工廠愿意接這種少量的代工業務。
為生產一小批零件,蔡躍平曾在武漢輾轉找到一家工廠,卻發現交貨時間、質量均無法保證。“金數字”不得不舍近求遠,南下深圳,尋找合作伙伴,加工一小批產品外殼,當日下單,次日就收到產品。“算上物流成本,價格比在武漢加工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