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奶業,是一個組織程度較高,產業鏈條完備且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產業。近十幾年來,我國奶業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2001年、2004年和2006年,我國牛奶產量連續跨越了三個1000萬噸的臺階。我國奶制品人均消費量也從2000年的7公斤增長到2015年的33.8公斤,奶產業的迅速壯大為中國人的營養健康和國家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我國奶業消費市場巨大,乳品質量處于歷史最好時期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牛奶消費人數和人均消費量都大幅提高。當前,我國已成為全球奶業生產、加工和消費大國。2015年我國奶類總產量達到3870萬噸,居世界第3位,人均奶類消費量為36.1公斤,比2008年增加5.9公斤。
(一)國內奶業生產和乳品質量安全處于歷史最好時期
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和完善了奶業法規政策和標準制度,嚴格監管生產加工各環節,努力確保各類乳品生產規范、質量過關、產品安全。據中國奶業協會首次向社會公開發布的《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16)》顯示,我國乳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全國乳制品抽檢合格率達99.5%。全國乳制品抽檢中,三聚氰胺等違禁添加物檢測合格率連續7年保持在100%。生鮮乳中乳蛋白、乳脂肪兩大營養成分平均值都已高于國家標準,也高于美國標準。規模養殖場生鮮乳中體細胞平均值低于歐盟限量值、菌落總數平均值低于澳大利亞限量值。可以說,目前在我國所有食品中,奶制品抽檢合格率最高,成為最安全食品之一,也是國內奶業生產和乳品質量安全處于歷史最好時期。
(二)奶業品質和產量顯著提升
近年來,我國奶業品質顯著提升,全面振興有基礎、有條件,對奶業振興要充滿信心。我國大力開展奶業整頓和振興,狠抓質量監管、技術進步、生產發展和品牌建設,奶業發展可以說是今非昔比:一是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2015年,我國生鮮乳和乳制品產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奶類消費量達到36公斤,比2000年增加28.4公斤;二是質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全國生鮮乳和乳制品抽檢合格率分別達到99.3%、99.5%,規模牧場乳蛋白、乳脂肪等指標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三)奶業生產方式明顯轉變
目前,我國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超過48%,規模養殖場全部實現機械化擠奶。奶農專業合作組織超過1.5萬個,比2008年增加了6.2倍,從事奶業的奶農有100多萬,奶牛有1000多萬頭,現有奶企都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乳制加工生產的標準化、組織化水平顯著提高。國產乳品企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伊利、蒙牛進入世界奶業20強,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君樂寶、飛鶴等中國奶業前20強企業乳制品產量、銷售額分別占全國的51%和54%,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此外,主要乳品加工裝備和技術水平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奶業20強企業的市場份額已超過50%。
二、我國乳制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分析
但目前我國人均乳品消費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亞洲的二分之一,占全國人口一半的農村居民還很少或沒能喝上牛奶,這是我國奶業的一個短板。
(一)國內奶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一方面是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直接沖擊著奶制企業的轉型和發展,用于奶制企業的投資不足,影響著奶制企業的技術改造。另一方面是國際品牌依然強勢,市場競爭激烈。據中國奶業協會統計顯示,雖然我國已是奶業生產強國,但每年乳制品進口數量依舊高企。我國每年進口的乳粉和乳制品折合成牛奶約為1200萬噸,約占全國奶類消費量的三分之一。
(二)消費者信心恢復需要一定時間
中國奶企國際化的道路依然面臨著多重挑戰,主要是三重困境。一是全球奶業遭遇第三波世界性寒流,國內市場也受到波及;二是受到國外乳品品牌的沖擊,尤其是奶粉板塊;三是國民對國內乳品品牌消費信心恢復緩慢,這也是中國乳業的一塊心病。2008年的三鹿嬰兒配方奶粉事件,沉重打擊了我國奶業,不僅使國產乳企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也使消費者對國產奶制品質量失去信任,而轉向對進口乳制品的消費。此外,價格也是市場選擇洋奶的另一主因。由于這兩年飼料、人工等要素成本上漲,國產奶生產成本相比澳大利亞、新西蘭高出不少,再加關稅保護力度偏低,導致國外乳制品大量涌入。為此,國產奶要在競爭中尋求突破,需狠抓質量關,打造品牌,通過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養殖降低成本。
(三)缺少有競爭力的企業品牌
總體來看,與發達國家奶業相比,我國奶業仍然存在標準化程度不高、生產成本偏高,養殖加工脫節、缺乏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等問題。尤其是受進口沖擊影響,面臨奶價低、銷售難、奶農收入減少、企業庫存增多等突出問題。其中,重要原因是缺少有競爭力的知名奶制品牌企業。
三、全面振興中國奶業的建議和對策
牛奶消費水平是衡量一國國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不能沒有牛奶,十四億中國人不能沒有自己的民族奶業。中華民族正在朝著實現第一個百年夢邁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如果還沒人喝上牛奶是不可思議的。當前,我國奶業所遇的困難是暫時的,短板就是潛力,我們有世界一流的加工企業,有世界最大的潛在消費市場,還有國家的大力支持,這些都是中國奶業發展的優越條件。
(一)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中國奶業競爭力
實現民族奶業振興,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優質安全為核心,以提升奶業競爭力為目標,積極推進奶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奶業發展方式。打好奶業振興攻堅戰,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按照農業部規劃,到“十三五”末。全國鮮奶產量將達到4080萬噸,年均增加40萬噸;奶牛存欄1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比重達到70%,比現在提高22個百分點,規模養殖將成為畜牧業的主導力量。要以建設優質奶源基地為依托,“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著力實現“奶畜良種化、飼草優質化、生產規范化”,推動奶業節約成本、提質增效。每年新增建設50萬畝高產優質苜蓿基地,在100個縣開展“糧改飼”試點;繼續開展奶牛標準化養殖示范創建,每年扶持900到1000個規模養殖場改造升級。力爭到2020年,8噸以上的高產奶牛超過300萬頭,規模養殖比重超過70%。力爭到2020年乳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25年整體進入世界奶業強國行列。
(二)堅持標準化統一,狠抓質量監管
中國奶業正經歷2008年以來最困難也是最好的階段。最困難,是因為虧損狀況還在繼續;最好,卻是因為品質質量處于歷史最好時期。此時,奶業規模化與標準化也走上相攜前行、互相拱衛的道路。要圍繞提高質量、效益,大力推進奶業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品牌化,力爭2025年整體進入世界奶業強國行列。重點在以下五個方面發力:一是以建設優質奶源基地為依托,“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二是以完善現代奶業質量監管體系為重點,“嚴生產,強監管,創品牌”;三是以推進養殖加工一體化為抓手,實現奶農奶企合作共贏;四是以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布局,全面增強奶業國際競爭力;五是以宣傳引導和創新營銷為著力點,不斷提高乳品消費水平。
(三)加強品牌建設,重塑中國企業形象
巨大的市場潛力,意味著民族奶業大有可為。近年來,我國的民族奶業正在國際品牌競爭中突圍。伊利、蒙牛進入世界奶業20強。現代牧業的純牛奶、飛鶴乳業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多次獲得世界食品品質評鑒大會金獎。為加強品牌建設,要堅持走國際化的道路。伊利、蒙牛、光明、貝因美、新希望等乳品企業以投資新建、收購和控股形式在新西蘭、澳大利亞、法國、以色列等國建立了奶源基地或加工廠,乳品企業國際能力和全球資源整合能力明顯提升。在品牌建設中,奶制企業要以完善現代奶業質量監管體系為重點,“嚴生產,強監管,創品牌”。要完善奶牛養殖標準和規范,健全乳制品標準化生產體系,強化生產過程管控,不斷提高“產出來”的水平。實施乳品質量安全檢測計劃,完善全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構建嚴密的全產業鏈質量安全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