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沈明當年看了《北京人在紐約》,讓他25歲就年薪上10萬
■人物
沈明,1974年8月出生于重慶開縣,1996年三峽學院畢業后被浙江溫州人事局選調赴溫工作,2000年與人合資創業成立電梯公司,2003年自主創業成立浙江星際電梯有限公司。現任浙江新渝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浙江重慶商會會長。
■聲音
“我的精神偶像是開縣老鄉劉伯承元帥,‘功高不居功,位尊不戀位,權重不擅權’,他這三句話我也時刻謹記,視為座右銘。”
“即使走出峽江已快二十年,我也絲毫沒有忘記故鄉的山山水水,我永遠是三峽的兒子,永遠想念著那片美麗的大西南。”沈明這樣說著的時候,眼里分明有種類似波光的東西在閃動。他只身離家已經打拼了19年。
家鄉濕滑山路讓他想哭
從1996年赴溫州工作開始,沈明就再也沒有為出門的道路發過愁,這讓他多年后回想起來還感慨不已,“你們是沒法想象小時候我老家的生活環境。我們住在山上,從家走到公路邊有三公里,這才走了一半,到學校還得再來三公里。”
那個位于開縣河堰鎮花木村的家不僅山高路遠,而且路相當難走,沈明回憶,“陰雨是山區里常見的天氣,早上一雙新鞋出門,走不了20米就會沾滿泥巴,并且三公里的稀泥路很多下坡,邊走邊滑戰戰兢兢,摔跤也是家常便飯。”
上學路途的艱難已經很讓人頭痛,但與放學回來幫家人放牛的辛苦相比似乎又不算什么了。那時,沈明家與公社另外幾戶鄉親湊錢合買了一頭耕牛,約好大家分時喂養。因為家里勞力有限,沈明主動承擔了養牛的重任。
“放學之后我爬一小時山路去山頂的人家把牛接回來。”上山下山兩小時,光是人走已屬不易,何況還得牽趕耕牛,“既崎嶇又濕滑的山路有時讓我想哭,但生活總得繼續。”
父親是他的啟蒙老師
沈明坦言,環境的艱苦讓他一度認為,自己老家就是地球上最貧窮最落后的地區。他很小就開始思考,如何才能走出大山過上另一種生活。
第一個為他指引方向的人是父親。能夠擁有一個做民辦教師的父親,或許是少年沈明生于山野的不幸中的大幸。
“他是我的啟蒙老師,也是我們那一帶為數不多的懂點文化的農民。”沈明至今對父親感激無比,“他告誡我說,命運只能靠自己去改變,而唯一途徑是讀書。”
沈明愛上了讀書,哪怕是在放牛的山坡上,他也隨身帶著課本見縫插針地溫習。從小學起一直名列前茅的他,中學考到開縣縣城學校住讀;之后他又考上三峽學院公共關系與市場營銷專業,來到當時川東地區中心城市萬縣。
“那時在我眼里萬縣就是大城市了”,沈明說,“但我覺得還應該趁年輕去更大的天地打拼。”
于是,到畢業那年,當有機會去沿海發展時,沈明毫不猶豫地接過了橄欖枝。
1999年年薪就過10萬了
向沈明發來邀請的是浙江省溫州市人事局。其實,當時以優秀學生干部身份畢業的他還有許多不錯的選擇,比如留校,捧起不少人羨慕的事業單位鐵飯碗,離家近還能為父母分擔。
但在中學政治課上,溫州就給沈明留下深刻印象,“商業發達人民富有,我一定要去看看。”
起初沈明被分配至一家鄉鎮企業做辦公室主任,干些類似老總助理的工作。
第一個月他薪水拿到850元,同時期萬縣的月薪水平不過200多元,但清閑穩定的工作讓沈明覺得難以發揮所長。
那段時間,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正熱播。看到劇中紐約高樓林立,又在沿海城市開闊了眼界的沈明立即意識到,城市化進程一日千里的中國很快會涌現建樓高潮,而電梯將是必需設施。電梯,將是商機。
巧的是不久東芝電梯在溫州設立辦事處,沈明果斷辭職,應聘上了基層銷售員。那時他除了在大學學過的一些市場營銷知識外,沒有任何實戰經驗,局面如何打開?掃樓!
“哪里有工地我就騎車去哪。”終于在進公司兩個月后他賣出了第一部電梯,“我現在還記得那部電梯售價42萬5000塊,按照底薪1500元加千分之六的提成,我一個月掙了四千多,辛苦得有收獲,簡直是天文數字!”
局面打開之后沈明也更有干勁了,此后兩三年時間他的銷售業績嗖嗖上漲,到1999年,早已從基層銷售員提拔為分公司經理的他,更是一舉簽下上千萬元的大訂單,此時,這個年僅25歲的年輕人,年薪已過十萬元。
2000年,受溫州這塊商業熱土感染,沈明開始與人合伙創業,在他們的電梯銷售公司里,他既當老板又當銷售員,忙碌而充實的日子讓他看到前途一片光明,也為他的事業做大做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重慶晨報:事業發展到現在你還有什么未盡之夢期待實現?
沈明:現在最大的心愿是在浙江打造一座“重慶城”,這是一種多業態商業綜合體的模式構想,在浙江的渝商有100多萬,通過“重慶城”的形式能整合大家的資源實現集中發展,我覺得這樣的想法相當有可期性,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積極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