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電梯發生事故往往出現亂層現象。
由于電梯不斷更新換代,維修工也要不斷更新知識。
維修電梯之前要做好安全措施。
10月17日凌晨2:39,一陣急促的電話聲把趙師傅從睡夢中叫醒。“快來,電梯卡住人了……”像過去無數個被驚醒的夜一樣,趙師傅頓時醒了神兒,掛掉電話,一把抓起工具箱,蹬上電動車,飛奔到了北京北三環的一家工廠。在這家工廠電梯里,困著要上夜班的工人。
“干我們這行兒,大半夜出門太正常了。前些年我粗略算過,一年365天,有近300天半夜會被叫醒。”45歲的趙師傅告訴記者,他是1995年被介紹來北京從事電梯安裝、維保工作的,“沒想到一干就是20年”。
最近,湖北、北京、遼寧等地頻發電梯“吃人”事件,電梯安全的問題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然而,一線電梯維保工真實的工作狀態如何,卻鮮有人知……
工資低,24小時連軸轉
國家《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規定,電梯應當至少每隔15日進行一次清潔、潤滑、調整和檢查。根據北京市《電梯日常維護保養規則》規定,電梯維保必須確保按規定時間維保,其中保養項目需要半個月一維保的有26項、每月一維保的有43項、每季度一維保的有51項、每半年一維保的有66項、每年一維保的有74項。
一位業內人士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1臺電梯一年的維保費是6000元,10臺電梯即6萬元,平均一個電梯維修工年收入5萬元,再加上各種工具和零配件費用,“這樣一來,電梯維修公司一般不會讓1名維修工只負責10部電梯,有的甚至達到五六十部。”
以20部電梯為例,1個月檢查2次,相當于40部的工作量,除去周末,相當于一天要維保2部。1部電梯的維保項目平均有30項,以一棟雙梯的30層樓為例,一次檢查就是60層樓,“如果沒有別的問題,只做常規檢查,一個人一天能檢修2部就已經不錯了。”
當然,這還只是普通的日常保養,故障維修更是任務繁重。
由于電梯維保是特殊行業,事關人命,必須24小時待命,一個電話隨叫隨到。“干電梯維修的,沒有關手機的。”趙師傅說,半夜不固定點兒起來干活,早已是家常便飯。
趙師傅的兒子高中畢業后,跟著父親也干起了電梯維修的行當。“很多時候,剛拿起筷子準備吃飯,電話一響,拔腿就得走。”他說。
《工人日報》記者在某服務招聘網站上查詢北京市“電梯維修工”的招聘啟事,發現多數企業將月薪定在3000元到5000元之間。北京市東城區一家電梯維修公司的招聘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剛入行的學徒工工資較低,基本在3000元左右,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工資收入會略有增長。
趙師傅坦言,“多數電梯維保工都是干一天給一天的錢。如果請一天假,就會少算一天的工資。”只有遇上換引機、換軸承、換鋼絲繩這樣超出日常維保的“大活兒”,公司才可能給50元到100元的“獎金”,“但這種情況,一年也碰不到兩次”。
學到老,“口袋師傅”要不得
在“趙師傅們”看來,修理電梯像極了中醫里的“望聞問切”。隨著經驗積累,“段位”會不斷提升。就拿聽電梯的動靜來說,有經驗的師傅,單憑聲音就能知道電梯是在走、停車還是減速,運行時電梯門關沒關。
趙師傅回憶說,2001年時,北京西客站的貨梯出現事故,公司派他一個人去維修。電梯發生事故往往出現亂層的現象,電梯顯示在一層,但可能在二或三層。這時,維修人員必須上機房操作才行。但是西站的車間很大,樓層很高,機房在樓頂,電梯和樓梯分處車間兩端,跨度非常大。
當趙師傅在機房做完所有的維修操作,還沒有點運行開關,就聽到電梯在運行了。他憑經驗判斷電梯門沒關就“走”了,“百年不遇的意外,讓我趕上了。”趙師傅回憶說。
趙師傅趕緊把電梯的閘關了,趕緊往下跑,一口氣跑下去累得他滿頭大汗。當時是下午6點左右,跑到一樓時,他正好撞上西站一位開電梯的人來交接班,“那人看見我氣喘吁吁地跑,問我干嘛呢。我問他電梯那邊有人么,他說沒人,我趕緊跑到電梯口,把電梯關了之后,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趙師傅解釋說,如果電梯開著門運行,人一進電梯就會掉進去,后果不堪設想。
按規定,電梯維修屬于特種作業,從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但在“趙師傅們”眼中,經驗遠遠比證重要得多,“我們這一行不認級別,只認實力和經驗,有本兒沒經驗,弄個工程師都沒用。”證固然重要,但是那些有證卻不懂技術的“口袋師傅”上不了崗。
在采訪中,趙師傅反復強調“干到老學到老”。他說,自己1995年入行,干了20年,從不讓人喊自己師傅。一方面,電梯機型在不斷地更新換代;另一方面,不同品牌的電梯,廠家的操作不一,這些都要求維修人員不斷地更新知識。“一部電梯有大大小小兩萬多個部件,又在不斷換新,不多學習真的心里沒底,更重要的是始終都要抱著初學者的心態。”
好好干,也為讓人高看一眼
電梯維保工作對責任心的要求非常高,一不留神就容易出大事。電梯靠修,更靠養。趙師傅告訴記者,80%的故障是本不應該出現的。
趙師傅主要負責南四環到北三環區域。有的單位的電梯,他從1998年就開始對接維修。即便如此,一旦出現事故,很多客戶還是很著急……“電梯壞了!”“壞在幾樓啦?”“你來了不就知道了!”趙師傅說,“其實,我比他們還著急。我們接電話的時候就是在工作了。但好多人不理解為啥不直接現場看情況,還要在電話里問。其實是因為電梯配件多,我們希望在電話里通過簡單描述,提前判斷哪些部位出現問題,準備好零件提高維修效率。”
趙師傅說,電梯維保是個良心活兒,想把住安全這扇“大門”,沒責任心不行。現在電梯維保從業者流動性強,雜牌軍也多,這給電梯安全帶來隱患。“我這是干順手了不想轉行了,想著干好了,亮出‘絕活’也能讓人高看一眼。但現在愿意干這活兒的人少了,很多后生不愿來,我們早年那股子‘鉆勁’沒了。”說到這,趙師傅頗為擔憂。“很多小伙子來應聘關心的第一件事是,公司能上網嗎?過去,我學電梯維修那會兒,電梯修不了,我找這個找那個問,前輩還防著你怕被偷學了呢。可如今,年輕人心態不一樣了,你教他,還得看他愿不愿意。”
趙師傅所在的公司,只有十幾個人的規模,但這些年流動不少于200人。工人來來走走,干一個月甚至一天的都有。趙師傅說,為了保證電梯運行安全,除了工人的維護,用戶的使用方式也很重要。“新房裝修對電梯的損壞非常大,還有很多居民嫌電梯太慢,用力按動按鈕,時間久了當然會失靈。還有一些人不注意電梯衛生,吃瓜子、吐痰、捶門等都會帶來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