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電梯行業新媒體!
[打印] |
小時候打記事起就住樓房,可那時的樓房沒電梯,50歲以前住過二樓三樓五樓六樓一樓,好像就沒住過四樓。北京人說幾樓是幾層樓的意思,不是幾號樓。直到買了商品房后才住上有電梯的房子。
最早的電梯印象是隨父進辦公樓,電梯很寬大,慢慢悠悠的。那時小孩坐回電梯都可以和同學吹吹牛,可見稀罕程度。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我帶未上學的兒子去人民大會堂,從一層上三層,坐完電梯后兒子問我剛才進門時門口的沙發怎么出門時就沒了,我才覺得人生有許多喜劇。
新家電梯不錯,夠寬,夠亮,夠透氣,每次坐電梯都從心里感謝這偉大的發明,偶爾趕上一次停電或修理,上一次樓呼哧帶喘地才知道電梯在今天的重要性。過去扛煤氣罐一口氣上六樓的事已成為記憶。電梯里有面大鏡子,一來顯得空間寬闊,二來出入可以順便照照自己,以防有什么不周的地方。
可好景不長。樓里的房主將房子租了出去,人家辦公司,買賣大,出入的小姐都涂脂抹粉,香氣撲鼻,小姐有時出電梯半小時了,電梯里還有余香。我有時糾結這香水是給自己聞還是給別人聞,電梯就在這頻繁的使用中老是出毛病。
出了毛病就修。凡東西都是越修越壞,越壞越修。電梯門常常關幾次才能關上,上上下下時咯咯噔噔的,有時還一時半會兒打不開。最讓人添堵的是隔幾日就有電梯引發的噩耗新聞,讓人每天走進電梯都有賭一把人生的心態。有一天我走出電梯時想,如果沒有發明電梯,走走樓梯興許還減肥健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