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編者按:隨著我市高層住宅樓的不斷增多,有關電梯的日常管理、維護和檢驗等問題,已越來越受到小區業主的關注。電梯運行不正常、日常管理維護不到位、緊急按鈴裝置形同虛設等一系列問題,使得業主苦不堪言,怨聲載道,常以拒繳物業費來表達訴求。那么,現有的高層住宅電梯到底存在哪些問題?日常監管的困境又在哪里呢?本報記者實地調查,以期盼市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能在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出臺切實可行的住宅電梯安全監督管理辦法,防止和減少各類電梯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頻繁故障,凸現管理缺位
案例一:今年7月,常州質監局接到某小區業主投訴,說是小區電梯不能安全使用,要求質監部門到現場進行檢查,并幫助居民盡快解決難題。經檢測發現,該小區12幢甲單元的兩臺電梯內均未張貼安全檢驗合格標志、乘梯注意事項和警示標志,其中一臺電梯轎廂內的樓層顯示器不靈。針對上述情況,質監部門當即對該小區物業公司開具了《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指令書》,責令其立即對小區電梯存在的隱患問題進行整改。當天中午,物業公司要求電梯維保單位把電梯樓層顯示面板進行了更換。
剖析:小區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存在矛盾,因有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而遷怒于電梯等公共設施上,業主隨意損壞電梯按鈕,或拔掉應急報警電話等時有發生,也有部分小區清潔工常把電梯安全注意事項當成“牛皮癬”一并清掉。
案例二:市中心某小區剛交付不久,其中一住宅電梯已多次出現“關人”事件。還有一次,電梯竟直接下墜了3層,嚇得業主每次乘電梯都心驚膽戰的。業主卞女士說:“我們都是按時繳納物業費和電梯費的,物業公司理應做好電梯的日常維護,要求電梯檢測單位按時進行檢測、保養,保證電梯正常運行。現在,電梯出現‘關人’、墜落事件,這個責任由誰來承擔?”
剖析:經省特檢院常州分院的專業人員現場檢查,發現該電梯的導靴等運行部件磨損嚴重,主要原因是業主在住宅裝修過程中,野蠻使用電梯,或超負荷運載裝修材料等所致。
案例三:城北某新建小區,今年6月才交付使用,業主朱女士在裝修房子時,被關在電梯里長達10個小時。據朱女士說,當時,根據電梯里的注意事項提示,她按了電梯呼救鈴,值班人員也回應她的。可等來等去也不見有人救援……
剖析:經質監部門調查得知,接到呼救后,物業人員確實到達過現場,但看到門樓電梯的顯示板有信號時,誤認為電梯已正常運行了,也就沒有打開電梯再查看一下,便返回到了值班室。發生這種情況,主要是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電梯管理知識,工作不到位所致。
案例四:鐘樓區某安置小區的李先生來電反映,自2006年入住該小區,他所居住的那幢樓里的電梯經常發生故障,維護保養期到了還不檢驗,住戶多次向小區物業公司反映,問題依舊。為此,居民意見很大。李先生說,物業常推“業主不肯繳物業費”,可是,物業服務不到位,業主怎么可能自愿繳費呢?只有物業服務好了,業主才會主動繳費,這是雙向的。
剖析:經調查,這類問題主要是物管費不能及時到位,影響小區電梯不能正常檢驗、維保和使用。按照相關管理規定,未經檢驗或檢驗不合格的電梯不得使用。可在實際生活中,為了滿足高層住戶的正常出行,不到萬不得已,質監部門是不可能采取停用電梯之策的,這也是主管部門面臨的監管之難。
共性問題,造成管理困惑
隨著我市城市的發展,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電梯作為高層住宅快速、便捷的垂直交通工具,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特種設備之一。但隨之而來的電梯運行故障、“關人”事件也時有發生。據統計,目前我市擁有住宅電梯9350臺,占電梯總數的55.88%。而常州地區取得電梯維護保養資質的單位有近70家,外地來常設點的維保單位有30多家。近年來,在住宅電梯運行過程中,雖未發生因電梯故障而致人死亡事件,但電梯故障、安全隱患卻頻頻發生,電梯的故障率和投訴在各類特種設備投訴中位居首位。透過這類事件,不難看出有四大共性問題,困擾著高層住宅電梯的日常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