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12月10日是朝陽區慧忠北里小區114號樓1單元和115號樓3單元加裝電梯的第4天。上午,業主代表、電梯設計方、監理方和施工方一起,來到北京升華電梯公司,檢測電梯的噪音分貝。直至目前,仍有3戶居民不同意加裝電梯,因為擔心電梯噪音擾民。
對于諸多老舊社區的老年人來說,上下樓是一件令人渴望又讓人頭疼的事。據統計,本市可加裝電梯的老舊及新建多層住宅樓約有1.2億平方米、3萬余棟。可是由于缺乏政策指導,資金籌集、電梯管理等問題至今仍無明確的解決辦法。
電梯噪音低于空調室內機
升華電梯是國產電梯品牌,目前已經為幾十個單位加裝了100多部電梯。今天上午,記者跟隨升華電梯公司的工程師一起測試了一部客梯的轎廂、曳引機、開關門等設備的分貝,這部電梯的功率和電流都比慧忠北里小區定制的電梯高,所以實測數值將比實際安裝的電梯數值高。
記者看到噪音測試器上的顯示數字平均值分別為46分貝、55分貝和55分貝,均低于國家標準。隨后,記者又隨工程師測試了一部正常運行的空調機的室內室外機分貝以及兩人正常對話時的分貝,結果分別為47分貝、56分貝和65分貝。從測試數據可以看出,電梯轎廂的噪音低于空調室內機的噪音,電梯的曳引機和開關門噪音低于空調室外機的噪音。
加裝電梯在爭議中動工
探訪社區:朝陽區慧忠北里小區
慧忠北里小區114號樓1單元和115號樓3單元共24戶居民,都是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的離退休和離在職職工。上周五下午,記者第一次來到小區時,兩個單元門前已有兩個大土坑。居民們介紹,這是11月中旬加裝電梯工程第一次動工時挖開的,但由于有居民反對此事并以工程沒有報批為由投訴到相關部門,于是工程被叫停。
“我們呼吁加裝電梯已經好多年了,現在好不容易有了眉目,可別再讓它擱淺了。”幾天來,很多居民都這樣對記者說,他們希望社會的關注能促成他們加裝電梯的宿愿。而也有居民認為,加裝電梯會影響采光、通風,還會產生噪音和安全隱患,因此極力反對。
“這兩個單元一半以上的家庭有老年人,其中3人坐輪椅,已經無法自行下樓,再不加裝電梯的話,將有更多的老人被‘囚禁’在家,連醫院都去不了。”總公司房改辦的張經理說,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總公司決定出資90萬元、再由住戶籌集10萬元,共同承擔加裝電梯的費用。張經理坦言,雖然他此前已經把市規委、建委、殘聯、老齡委、街道辦事處等各部門請來召開了現場辦公會,可是工程的確沒有得到政府部門的批準,“不是我們不報批,而是因為加裝電梯沒有政策法規的支撐,所以不知道該找哪個部門批。”
#p##e#行動不便老人3年沒下樓
探訪社區:朝陽區柳芳北里19號樓
同樣面臨審批困境的,還有朝陽區柳芳北里19號樓的居民。每天上午10時,柳芳北里19號樓某單元5層(共6層),77歲的李大爺像往常一樣拄著拐杖蹣跚著走出家門,他一手扶著墻,一手緊緊地抓住樓梯扶手下的鐵欄桿,然后才放心地挪出左腳邁下一個臺階。20分鐘后,李大爺終于到了一層,在樓道里找到了自己的助步車,然后扶著車到院里遛彎。雖然每下一個臺階都非常艱難,可是李大爺堅持每天下樓曬曬太陽,一般要到下午2點才回家吃午飯。可是,住在3樓的王老太太可沒李大爺幸運,因為腿腳不便,她已經近3年沒下樓了,“只能天天在家傻坐著。”王老太太既苦悶又無奈,她原本是個愛動、外向的人,沒想到老了之后,生活卻變得不自由了。
據居民宋先生介紹,19號樓是1987年竣工的,居民都是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職工,其中53位已經離退休,年齡大都在70歲以上,5位老人常年無法下樓。從2006年開始,居民們多次向總公司反映,但總公司表示,在沒有政策支持前不宜動工。有些老人實在忍受不了,只好在一層租房,有些老人則在別處買了帶電梯的房子,還有些老人干脆住進了養老院。
半年裝上電梯惹人羨慕
探訪小區:海淀區學院南路鐵科研小區
相比之下,海淀區學院南路鐵科研小區西區12號樓的居民是幸運的。作為小區里首棟加裝電梯的6層老樓,12號樓無疑成了居民心中的“明星樓”。昨天下午,記者來到樓前,顯眼的白色外墻讓它在一群紅磚瓦的板樓中脫穎而出,3部嶄新的電梯“外嵌”在樓體上,一梯入兩戶。
居民王大媽告訴記者,12號樓建于1988年,當時入住的居民現在大都年過八十了,最小的也有60多歲,老人們腿腳日差,上下樓梯頗為費勁。有一次她看到一位左腿受傷的老人,一層一層單腿蹦下去買藥,再單腿蹦上來。居民們無法忍受無梯之苦,便向多個部門反映他們加裝電梯的需求。與院里其他板樓相比,12號樓有個優勢:樓內每層間都有一個小夾層,多出一個約5平方米的露臺,這個露臺使加裝電梯變為可能。今年3月,鐵道科學研究院出資動工,9月就把電梯裝上了。記者看到,小區內有20多棟6層以下的板樓,多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均沒有電梯。眼見著12號樓裝上了電梯,其他樓里的居民很是羨慕,“千金難買老來梯”,住在南區8號樓的居民李大爺打趣兒說。
人大代表
加裝電梯首先需要政策指導
采訪中記者發現,其實有加裝電梯需求的居民很多,比如住在慧忠里、西三旗龍興園、會城門、法華南里等眾多社區的居民,他們居住的樓房大多是6層高(低于16米)。按照國家發布的《住宅設計規范》,高度16米以上的住宅必須設置電梯,16米以下的則沒有要求。
“根據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2009年房屋安全檢查數據,本市可加裝電梯的老舊及新建多層住宅樓約有1.2億平方米、3萬余棟樓。”北京市人大代表張風告訴記者,他通過大量的調查,深深了解沒有電梯的小區里居民們的苦楚,于是在今年年初他提出了為多層樓房加裝電梯的建議。張風認為,目前加裝電梯最需要的就是政策指導,明確什么樣的樓房能加建電梯、由誰來建、如何建以及資金如何籌措、建后如何管理等諸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