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海珠區江南西路紫山大街11號樓的業主8月5日獲批為20年樓齡的老樓加裝電梯,成為海珠區首宗私人組織老樓加裝電梯的成功個案。記者9月2日采訪獲悉,這個靠住戶們自籌資金約40萬元推動的工程最快國慶前可完工。
該項目從開始籌建到獲批用了四年半,而負責項目的電梯籌建組7位成員全都是年過花甲的老人。71歲的組長付明乾和73歲的副組長李沃凌兩位老伯9月2日向記者訴說了整個籌備階段的艱難歷程。
為何要裝?
這棟樓一半居民是超過60歲的老人。五樓一位老人因傷上不了樓、只能長期住院。有家不能回的遭遇讓眾鄰里決心加裝電梯。
昨天來到紫山大街11號樓,看到一個約兩米深的電梯井地基已經挖好,外面覆蓋了一層綠色的防護罩。
據悉,這座樓房是單位房改房,8層共17戶,經過多次協商,所有業主簽字同意加裝電梯,其中只有11戶集資,另外6戶因種種原因不參與,并表示簽字承諾電梯建成后不使用。
為何迫切要裝電梯?住戶們告訴記者一個讓人心酸的故事,住在五樓的一位老人家2004年因傷出行不便,長期住在幾百米外的骨科醫院,如今肌肉萎縮,根本上不了樓,有家不能回。大家過去都是同一個單位的,看在眼里都難受,另外,11號樓里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過半,于是大家萌生了加裝電梯的念頭。
記者采訪時也真切感受到了老人們盼電梯的急切心情。這段時間天氣很熱,老住戶們除了端茶遞水,還經常煮了綠豆湯給施工人員解暑,大家都希望工程順利完成早日用上電梯。
裝在哪里?
樓梯間向外延伸2.6米,不影響居民出入,也減少對旁邊住宅造成采光、噪音影響。
據悉,11號樓加建電梯的位置是原來樓梯間向外伸展了大約10平方米的空間,從平面看就是每層樓在原來的樓梯間向外延伸約2.6米長的距離,最終還是保留窗戶,這樣既不影響居民的出入,也沒有對電梯間兩旁的住宅造成采光和噪音的影響。
“2~8樓窗戶的原位打通成為電梯候梯間,工程難度不大。”負責施工的楊師傅說,工程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延部分筑了六根水泥柱作為電梯間,電梯設計承重600公斤,限坐八個人。
#p##e#影響多大?
觀摩取經者絡繹不絕。附近有的樓層已召開業主大會希望參照此模式加裝電梯。
“這幾天都加班加點施工,希望電梯能早日為這些老居民服務。”楊師傅說,根據施工進度,這座加裝電梯近日可以封頂,最快在10月上旬完工,經質量監督局驗收后便可以正式上崗。
連日來,從四面八方前來觀摩取經的老樓居民絡繹不絕。據了解,江南新村建于上世紀80年代,由數十棟八九層高且無電梯的舊樓組成。這一帶居住了不少退休老人,老業主們都盼望能加裝電梯方便出行。11號樓的施工自然吸引了不少街坊前來了解怎么做。這些街坊之中還包括從多寶路、上下九、淘金路、中山一路等地的居民。附近有的樓層已召開了業主大會,希望參照11號樓的模式進行加裝。
老樓裝電梯 真的不容易
隨著廣州老齡化程度日漸加劇,住在老樓里的老年人對電梯的需求日益強烈。早在1999年,廣州老樓加建電梯就被提上議程,然而十年過去了,老城區中仍有5萬舊樓未加裝電梯,涉及住戶中僅6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近100萬人。
今年初廣東省建設廳下發《廣東省既有住宅增設電梯的指導意見》,提出對因加裝電梯影響住宅采光、通風的業主,可通過協商給予適當補償。還規定市民加建電梯申請審批不超過30個工作日。
然而,并非每一座舊樓都可以裝電梯,要經過設計單位勘察,樓房結構要允許,報建過程還要由原單位出面,其中牽涉的單位和細節實在太多。
正因為如此,新規出臺以來,成功加裝電梯的舊樓并不多,而且都是在單位的組織推動下成功的,像這樣完全由住戶自己組織起來成功加裝的鮮有所聞。11號樓的老人家是幸運的,也希望他們的經驗能給其他舊樓的住戶以啟迪。
#p##e#從申報到獲批 四年半奔波路
“裝這個電梯,從申報到獲批整整經過了四年半時間。想過放棄,但想到最終大家得益又咬緊牙堅持下來。”72歲的付明乾住在603房,是這座樓的樓長,也是11號樓電梯籌建小組的組長。他身旁時常提著一個袋子,里面裝滿了這四年半準備和收集來的材料,方便街坊前來取經。“每爭取到一份蓋章的文件就是一個勝利。”付伯說到每個成功節點時,都不忘舉起手中的文件細細講述。
申報六部曲
2005年10月~2006年8月,召開業主大會成立籌建組。
2006年8月~2007年8月,選址、設計安裝圖,涉及廣州市冶金設計院、市規劃局。
2007年下半年~2009年4月8日報建,涉及海珠區規劃局、廣州市城建公司。2009年4月8日市規劃局正式下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2009年4月~6月定施工隊、買電梯,在8家工程隊中確定一家,選定東莞一電梯公司。
2009年7月,打通電信、有線電視、網通等相關環節。
2009年7月以來,到區城管大隊、街道辦事處城管科進行施工備案,并貼出《關于住宅加建電梯的批前公示函》。
報建手續最繁瑣
報建環節事務非常繁瑣:需要提交的文件包括建設用地歸屬許可證(需要到檔案局找)、國有土地使用證(由于占用臨街的公共面積,要到地塊所屬的公司申請同意)、繪制現狀地形圖、建筑施工設計圖、房產證、加建電梯的結構意見等。為了收集齊這些文件,幾位老人沒少在外面跑。
擺平住戶利益 每步都是難題
2006年8月,業主大會推選付明乾、李沃凌、陳復新等7位平均年齡65歲的老人組成了籌建小組。他們商定:李伯和陳伯負責現場管理,付伯負責合同簽訂及電梯購買,郭姨負責技術監督,還有一人負責財務管理。
第一關:每戶簽協議書
付伯感慨地說,以個人名義安裝電梯首先要得到三分之一以上住戶同意。還必須得到原單位的支持以及占用公共用地單位的許可。說起來容易辦起來難,付伯說,動員每戶業主簽名,一說到分攤費用就有爭議。到原單位去,領導都表示重視,但之前沒有先例,結果拖了大概一年時間才同意,并且上面清楚標明單位不出資、不管使用、不管安全事故等條款。
第二關:拿到公共用地
因為加裝電梯要占用樓房外延2.6米的公共用地,所以必須找到所屬地塊的城建集團總公司多次溝通,對方都被這群老人家不屈不撓的精神感動了,“海珠區常務副區長蘇小澎也過問了這個事情,幫我們做了一些工作,最終順利拿到了土地建設許可證明”。
第三關:確定工程結構
付伯和李伯說,摸著石頭過河,很多細節都沒有門路可依。他們多次到已建好的地方觀摩,總結了兩個經驗,一是基本上是由單位主導申報安裝,二是加裝電梯有鋼架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鋼架結構維護時麻煩多一點,于是決定選用鋼筋混凝土結構。
第四關:買電梯定施工隊
購買電梯確定施工隊也是一大難點。李伯說,現在加建費用比幾年前貴了好幾萬元。名牌電梯太貴了,老人家很難承擔,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越便宜越好,最終購買了一款較小的電梯。施工單位也是找了8家對比后才定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