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一年一次的檢測和三至五年一次的大修,對于每天都處于運行狀態的電梯來說遠遠不夠,定期的維修、日常的保養才是電梯安全的根本保障。
近日,一名5歲半男童電梯井墜亡事件牽動人心,由此引發的電梯安全問題也廣受關注。一位家住高層的老伯甚至因擔心電梯安全,每次坐電梯時都兩腿半蹲、雙手扶壁,作“大鵬展翅”狀。當然,人們大可不必“談梯色變”,但也應對電梯安全給予更多關注。
如今的都市,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高層住宅遍地開花,電梯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甚至很多老住宅也都紛紛加裝了電梯,我們儼然處在一個“電梯時代”。電梯的每次升降,承載的不只是一般的物品荷重,更是一個個寶貴的人。但通過媒體報道可知,全國各地的電梯故障時有所聞:按鈕失靈、運行中門突然打開、變速運行、突然停運、轎廂自由墜落等不一而足。據統計,全國電梯事故2006年39件,2007年33件,2008年38件,這就提醒我們,電梯安全管理人命關天,容不得半點麻痹大意。
不可否認,某些電梯事故與乘客操作不當不無關系。等電梯時習慣性地拍打電梯按鈕;將上下兩個按鈕同時按亮;電梯一來,蜂擁而入,電梯立即發出超載的蜂鳴聲;住戶裝修時,客梯運貨……一些人習以為常的惡習,很可能會成為電梯故障的導火索。
總體而言,電梯故障主要是因為“維修保養”不力。數據顯示,在眾多導致電梯安全隱患的因素中,制造質量占16%,安裝占24%,而保養和使用問題高達60%,可見“維修保養”對于電梯安全運行的重要。曾有電梯安檢部門的業內人士明言,勤檢修、勤保養是一部電梯能長時間使用的基本條件,而少維修、疏保養是發生事故的“罪魁禍首”。就跟開車一樣,汽車行駛一定里程后,就得例行檢查和保養,電梯亦然。
#p##e#一般而言,電梯安裝投用后,電梯廠商會提供1~2年免費維保,此后就得物業公司或與電梯廠商續簽有償的維保協議書,或聘請其他電梯維保公司。但有些小區的物業管理部門為節省費用,或減少維修保養次數,或壓低養護成本,一些電梯維保公司難免要以犧牲維保質量為前提,或用非正品原產配件以次充好,或聘請技術水平不合要求的技術人員以降低人力成本,如此打了折扣的日常維護保養,自然就會埋下安全隱患。
而且,一年一次的檢測和三至五年一次的大修,對于每天都處于運行狀態的電梯來說遠遠不夠,定期的維修、日常的保養才是電梯安全的根本保障。因此我國《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明確規定:電梯應當至少每15天進行一次清潔、潤滑、調整和檢查。
頻繁的日常養護需大量技術人員,而且,電梯是一種技術含量較高的特種設備,又是一種公眾設施,對從業人員的技術要求十分嚴格。與快速發展的電梯數量相比,目前電梯維修保養技術人員明顯偏少。據電梯行業協會的統計數字,目前全國電梯從業人員缺口超過50萬人,維護人員占了近2/3。對此,大連市的做法值得借鑒,該市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建立物業工作人員培訓制度,對物業管理人員進行專業的電梯日常維護和修理培訓,以充實技術力量。如此“梯”“人”并重,才可保電梯安全運行。